类别:手绘墙资讯 / 日期:2021-01-25 / 浏览:9808 / 评论:0

  “壁画是从湿壁做墙开始的,但因为它的复杂费劲,现在连工人都很难找到;画壁画通常就是依照墙壁尺寸买一堆油画布,用丙烯来画,之后贴在墙上。但现在这种方法也受到挑战——建筑上越来越多使用玻璃幕墙,没有空间让你放上壁画。”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李化吉近日在由中央美院、中国壁画学会主办的壁画现状研讨会上,从北京地铁4号线壁画落成,相对全国美展壁画展中众多因为各种原因未能上墙的作品引申而出关于建筑与壁画关系现状的探讨。——壁画这个从来都被视为“小画种”的“大体量”艺术,在当今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境遇中,是否已经沦为建筑的附庸;换言之,壁画如何更好地处理与建筑的关系,切实发挥自己作为公共艺术的特质? 

429b2982e4b5407aac6b3f31248cfd60.jpeg

        名词“壁画”与动词“画壁”的转换之间,表明了壁画不同于架上艺术的特殊性质:它保持了绘画的二维性,又离不开墙壁这个界面,在建筑空间中取得整体效果。从公共艺术这一属性出发,李化吉的观感首先要挑战的是著名壁画家的“神话”:“以墨西哥壁画家西盖罗斯的作品来说,我们通常都是从画册上来认识他;而我到墨西哥参观,看见一个建筑走廊上有他一件很大的作品,但走廊宽度只有3米——这种情形下,观众需要退到何处,才能整体感受到西氏作品传达出的艺术激情?”

                壁画的内容与形制不光与画有关,还应加强与环境的整合性、流动性,并考虑观者的心理效应。在这个话题上,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冯健亲用全国美展获提名奖的南京地铁站壁画设计作出说明。“起初壁画创作团队里很多人都对地铁壁画没有特别的感受,但在分站设计的过程中,大家将视点从壁画、地铁壁画转移到南京地铁壁画上,大家发现地铁壁画处在地铁站这个公共空间,行人需要通过自身的运动来体验空间层次的连续性和流动性,所以它的画面应该呈现‘倾向性张力’结构,使画面具有流动感;在材质的选择上,我们既要做到防火、防水,同时又强调地域色彩——比如鼓楼站用花岗岩材料体现岁月的沧桑感,这样的材质配合六朝古都的主题,成为行人的视觉中心,在‘场’效应中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依据主题来整合材料与表现,这是冯健亲认为的南京地铁壁画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


        1900年以来西方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将艺术植入城市肌体以提升城市文化形象;近些年来纽约“城市之墙”艺术组织致力于从事公共艺术外墙的绘制;费城的弗兰克林艺术大道上2000块以上的壁画墙壁,使费城成为独一无二的“壁画之城”;旅美艺术家叶蕾蕾多年带领黑人孤儿画壁画,激发社区活力……2004年哈佛报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向文化厚重的城市转移;在这样的语境下,合肥鑫磊墙绘手绘所提出的例子,正在证明壁画从建筑上的艺术开始逐步成为空间中的艺术,在建筑上发挥壁画的功用,艺术装点空间,艺术营造空间,艺术激活空间,建立公共的壁画艺术,艺术、建筑、市政横向联合机制,可以为城市文化发展带来新视野,更能助力国家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壁画,也就不仅是画在墙上这么简单。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远观其势、近看其质”的理论,在壁画创作中也能有用武之地。


打赏

感谢您的赞助~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2022年8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